了不起的乡建人
2022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也是陈章辉福信慈善基金会步履不停奔赴乡村的第四年。4年来,在走村挖掘“乡振密码”的过程中,我们也遇见了很多了不起的乡建人,他们扎根乡土,用自己的力量为乡村带来美好改变。于是,我会特别推出《了不起的乡建人》栏目,记录这些一线乡村建设者的故事,生动展现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模式。
了不起的乡建人 | 史文沧

基金会团队黄厝村调研合影,左三为史老师
7月底,基金会团队来到厦门翔安黄厝村走村调研,驻村4年多的闽南红砖雕艺术工作室创始人史文沧老师是我们的一日向导。走在黄厝村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热情地跟史老师打招呼,很多村民说:“我们黄厝村能有今天,离不开史老师。史老师是我们村的大功臣!”
我们很好奇,这位驻村艺术家究竟做了些什么,能让村民如此盛赞?我们更好奇,艺术到底可以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在史老师与黄厝村的故事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红砖里藏着的乡村故事
史老师入驻黄厝村,像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黄厝村位于翔安区香山岩寺旅游圣地之北门外,不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更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的古村落,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年代的古厝、古庙、古迹在这里遍布可见。

史老师的工作室位于黄厝村原黄厝学校内的一栋红砖建筑,从2018年开始,他便在这里潜心于红砖雕刻。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他,这栋红砖建筑是村里特地请了泉州惠安的师傅来盖的,说来也巧,史老师正是惠安人。所以老人们开玩笑说,这是当年的老师傅让他又带着红砖回来了。

大门的对联里藏着史老师对自我的鞭策,你发现了吗
史老师说:“黄厝村是一处‘红砖宝地’,这里地产窑土,拥有五处古窑址,其中唐代的2处、宋代的有3处。村里最后一个窑一直烧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停用,而包括“黄厝学校”在内的村中众多古厝,都是用黄厝村自己烧的红砖建成的。”

村民们跟着史老师学习红砖雕
在史老师看来,黄厝生产的红砖虽然算不上顶级,但砖窑的存在,依然能拉近村民和砖雕之间的距离。在驻村的近五年间,史老师四处收集被弃置的古厝红砖。后来村民都知道了他这个“收砖”的习惯,有时在路边捡到红砖,就顺手放在他的工作室门口。日积月累下来,这些红砖填满了他工作室后面的大片空地。
在史老师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开始主动了解红砖文化。如今,已经有不少村民跟着他学砖雕,其中也有当年窑工的后代。


史老师工作室各式各样的红砖雕作品
将艺术注入黄厝,千年古村唤新机




入驻黄厝村后,史老师曾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田野调查,他走遍了黄厝村的每一寸土地,用艺术家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千年古村落。当地村民都笑着说:“史老师比我们还更了解黄厝,对村里的各种陈年旧事都了如指掌。”

调查过后,史老师将村庄的文化底蕴与自身所长相结合,确定了文化发展的基调,提出了繁星“1358”计划和文创、农创、旅创“三驾马车”模式,并通过文化带动、公益教育、引进艺术家等多种方式来阶梯式推进乡村振兴。
(*繁星“1358”计划:“1”即一年统一村民共识,“3”即三年内取得重大性进展,“5”即五年内取得决定性进展,“8”即八年内实现村民的全面参与,成为闽南文化“双创”典范村之一。)
史老师团队在黄厝村策划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培育了一批文艺自组织,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文化活动包括:闽南红砖雕刻展、“百名鸿渐乡亲”老照片展、翔安区中小学生“闽南乡土”美术作品展、大地艺术生肖展、重回黄厝小学同学聚会、美食节、泥土晚会等。活动策划走心、暖心,总是能够让参与的村民感动得掉泪。


文化引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生根发芽,黄厝村成立文化产业园,吸引砖雕、漆画、雕塑、玉雕、国画等20多家文创工作室相继入驻。为了让驻村艺术家与村民良性互动,史老师团队组织艺术家为村里的小朋友开展多种美育相关的公益课堂和夏令营,促进新老村民更好的融合。

以文化为纽带,史老师团队努力带动村民参与到家乡的发展中,并从中培养出了一批年轻力量。当天为我们讲解乡村振兴展示馆的女孩黄双双是村里的网格员,并且已经成了黄厝大小晚会的金牌主持人;喜欢给葫芦“纹身”的村民宋海洋是众多新现代农庄庄主中的一员……他们一以贯之,接力奋斗,交出了乡村振兴的“黄厝答卷”。

用红砖为千年古村落的艺术打底,史老师这位了不起的乡建人正用文化的力量,让这片乡土重唤生机与活力。如今的黄厝村,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闲人”变“忙人”,“闲宅”变“靓宅”,“闲地”变“宝地”,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注:文中部分图片由史老师团队提供,部分整理自大境乡建和繁星基地公众号)